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山東港口年吞吐量18億噸、Visa跨境支付效率提升90%、全球商品編碼數據庫突破2.26億條……
7月17日,在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以下簡稱“鏈博會”)供應鏈服務主題活動上,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中國國際商會副會長陳建安表示,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約30%,已連續15年穩居世界第一,正以完備的產業體系支撐全球供應鏈穩定。
這場以“鏈動全球、智創未來,暢想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新愿景”為主題的活動,匯聚了來自港口、金融、科技等領域的國際代表,共同探索數字化時代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
山東省港口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奉利展示了全球最大港口群的運營圖景:2024年完成貨物吞吐量18億噸、集裝箱4400萬標箱,運營航線達361條,其中外貿航線263條,連接全球700余個港口。
“我們的轉變在于從‘物流通道’轉向‘通道經濟’。”李奉利以TIR(國際公路運輸)為例,說明數字化如何重構供應鏈價值,“當港口能實現門到門精準送達,每節省1小時通關時間就減少30%碳排放。”
“TIR運輸使中歐貨運時間壓縮38%,口岸等待碳排放減少30%。中國承運人通過這套體系,已開辟直達土耳其、格魯吉亞等30國的‘第四物流通道’。”國際道路運輸聯盟(IRU)東亞及東南亞代表處首席代表補充道。
Visa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尹小龍揭示了數字支付對供應鏈的重塑:“商務卡使企業應收賬款周轉周期縮短90%,我們的‘一拍即付’系統讓跨境支付效率提升38%。”
“南南貿易近五年增長50%,我們推出的‘環球鏈’服務已助力中企在阿聯酋完成50億元人民幣新能源項目融資,人民幣跨境結算占比提升至交易量的35%。”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魯靜說。
“我們管理的全球商品數據庫已涵蓋2.26億條產品信息,每年為國際貿易節約成本超3000億元。”中國物品編碼中心應用推廣部主任孔洪亮展示了“商品數字護照”的力量,他舉起會議用水,“就像這瓶水,掃一掃條碼,它的碳足跡、原料溯源、合規認證瞬間可查。”
北京海關副關長王鏑分享制度創新:“全國首個跨省綜保區在大興機場啟用,我們首創的‘智能審批’系統使生物醫藥通關提速80%。”香港投資推廣署助理署長李淑菁補充道:“香港建立的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已幫助400家內地企業實現離岸貿易總部運營,借助普通法體系處理跨境仲裁案件效率提升50%。”
未來已來,鏈博會數據顯示:中國供應鏈服務企業海外營收占比提升顯著。正如魯靜所言:“當中國企業為所在國帶來產業升級與民生福祉,任何地緣政治都無法阻擋供應鏈合作的浪潮。”